杨明是天津“祥禾饽饽铺”的第三代掌柜。随着《舌尖三》的热播,他家的“贵妃饼”、“萨其马”瞬间成了爆款。
订单剧增,而传统手工制作耗时。杨明选择“慢下来,让饽饽铺回归原本的样子,一点一点磨,认认真真,不疾不徐。”因此,他将多款糕点下架,同时采取了限购措施。
“贵妃饼”形如圆月,色泽乳白,顶部七颗朱点,形似“唐代宫廷女子额上的梅花妆”,据传是杨贵妃颇为喜爱的一款糕饼。而“萨其马”,又名“糖缠”。作为饽饽铺中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宫廷融合糕点,“萨其马”制作过程颇为繁琐:蜂蜜熬浆,鸡蛋和面。这样做出来的“萨其马”口感扎实有咬劲。
这样精细的制作工艺已经传承了四代。“祥禾饽饽铺”中的饽饽,满语意指糕点类的面食。清宫中设御饽饽房,民间经营正宫廷糕点的就叫饽饽铺。杨明的爷爷杨庆钰从其父亲那继承了北方传统酥饼、火烧等技艺,随后赴江苏习得了南派花饼酥饼的制作技艺。之后,杨庆钰在饽饽铺做学徒,习得清宫廷御用糕点的多种技艺。他将南北糕点制作技巧巧妙融合,并传给儿子杨鸿年。
杨鸿年后来成为天津有名的制作宫廷糕点的老师傅。80年代,杨老师傅退休后,因为舍不得手艺失传,开了个小店面叫祥禾饽饽铺。店铺渐渐积攒起来的好口碑吸引了研究宫廷生活的专家和故宫文创工作人员找上门来,指定祥禾打造故宫御膳糕点系列;食神蔡澜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天津,就为这一口纯正的手作糕点。
2014年,31岁的杨明接手祥禾饽饽铺。在此之前,杨明在广州从事IT行业已有十多年,并且在2010年开始电商创业。
三年后,处于瓶颈期的杨明意识到,不管是IT行业,还是电商,最关键的还是产品本身。于是他开始寻找一款能够把控其质量,又能适应新时代销售模式的产品,父亲的手作点心成了他的首选。他迫不及待想要尝试一下,看看电商与传统老手艺结合能否有新生。
杨明认为,传统手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价值。脱离产品本身的营销和渠道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恢复饽饽铺宫廷糕点的精良投料和手工老味道,是杨明接手饽饽铺后做的第一件事。
饽饽铺里有一款畅销了几十年的糕点——枣泥酥,食客们常用“翻毛飞雪”来形容其精致。相传某次御饽饽房给慈禧做了一道枣泥卷。不料送的时间晚了,老佛爷怒而拍案。桌子震动使糕点的酥皮如雪片般散落,老佛爷见了之后转怒为喜。由此酥皮糕点“翻毛飞雪”的标准也就流传开来。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枣泥卷层次分明,皮薄不黏的效果,杨明父子花费了小半年的时间做测试,最后不惜提高成本,选用了未经氢化处理的酥油来制作。烘烤的温度与时间,也要严格控制,太过则焦硬,不足则绵粘。
杨明父子不止对糕点的制作“吹毛求疵”,对糕点的包装也是精益求精。祥禾饽饽铺最特色的的产品是酥皮糕点,线上店铺刚开业时,如何邮寄酥皮糕点还能保持酥皮不碎,成了题。近半年的时间,父子二人试过纸盒、纸袋、真空、塑料等各种各样的包装方式,从天津寄到广东,一遍遍进行测试,可寄一次碎一次。“最后都有点了,甚至想要不要干脆改配方,让酥皮没那么酥。”
想来想去,杨明还是过不了自己这关。他最后想出一个笨办法:用安全卫生的保鲜膜,一个一个点心包紧,外面裹一层牛皮纸包,最外层加上泡泡膜防震。虽然费时费力,却最有效。牛皮纸包是杨明用心恢复的时期的包装,覆盖一张门票,纸绳穿好后拎在手上,很有复古的味道。
杨明将自己对糕点的记忆,味道以及故事写在了网店店铺首页。在外地生活、怀念天津味道的人成了网店的第一批顾客。就像滚雪球一般,如今,祥禾饽饽铺的销售额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在增长。
《舌尖三》当天,祥禾家的“贵妃饼”卖出2000份,相当于平时的十倍还不止。而“萨其马”,由于手工技艺繁琐费时,现在每天限量供应100份,基本上凌晨就被抢光。
产品每天供不应求,有人问杨明为什么不考虑上机器,增大产量。杨明下意识地说,如果改用机器,改了配方,那还是祥禾吗?
也有人说杨明傻。故宫、蔡澜、《舌尖三》热点不断,杨明却还守着手工制作,每天限量,费时又费力。
杨明想到的,却是有个顾客,6岁的时候,被家长领着,来到当时刚刚开业的祥禾饽饽铺买枣泥卷。现在,这个顾客已年过30,在外地工作,去年有一天回来,他带着自己4岁的孩子,又来到祥禾,还是买枣泥卷。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同样的味道,仿佛时光穿越一样,杨明跟顾客都非常。
就是这样无数的小故事,让杨明一再提醒自己跟团队,手作传统点心的成本,不是油和糖和面的成本,而是时间的成本,传承的成本。要去除浮躁,沉下心,慢下来,专注点心“小而精”。
杨明说自己这三年就做了三件事。把老点心做出老味道,让点心变得更健康以及将传统文化更多地融入传统手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