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包子,似乎很长时间里已经成为天津的美食标签。在津南区的“小海霸”饭店,常年排着队,一“包”难求,家常韭菜熟肉馅包子成了这里的招牌,以至于说起“小海霸”的第一反应都会是“大包子”。这家的包子有多火?一年能卖出6万个!
与传统印象中的天津包子馅儿不同,小海霸的大包子是用炖好的熟肉和馅。每天早上,负责包包子的师傅们就要把新鲜的五花肉清洗干净上锅炖,出锅之后,把肉切成指甲盖大小的肉丁,配上新鲜的韭菜一起和馅。小海霸的老板孙健说起这远近驰名的熟肉馅包子时,没有提起“秘方”“诀窍”,“其实这就是家里的做法。”
说起这包包子的技法,孙健回忆说,从家里老辈人就开始这么做。用熟肉和馅并非是为了某种新菜式、新口感,当初这么做是因为“不能浪费”。
当年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上一顿炖肉远没有那么容易,买回家的肉炖着吃是首选,和肉馅则显得有点“奢侈”。“以前家里炖一顿肉,一点不能浪费,得变着法做成好几种菜。”用孙健的话说,炖肉出来可以烩菜吃,边边角角的肉和馅,连肉汤都要做成一道“肉汤熬白菜”。“我记得从我姥姥开始,就已经用熟肉馅包包子了。”久而久之,这熟肉馅的包子便一直被继承下来。
把这家常包子搬上饭店的餐桌,也是因为当初的一次偶然。十几年前,一桌熟客来到饭店想要点包子。“客人说,孙姐我们想吃点包子,味道不重要,肉馅就成。”但当时饭店没有包子。“我就想干脆按照家里包包子的手法,给他们包点。”于是孙健就到后厨和师傅们一起包了一锅包子给客人,没想到一下子就让这小海霸的大包子出了名。
孙健觉得,可能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熟肉和馅的这种方法也逐渐被大家遗忘,但是很多人一吃仿佛又找回了小时家里妈妈包包子的味道。“后来就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很多上点岁数的人一尝,就说哎呀这真是以前的老味道。”
“大包子”的名号一响,也让孙健有些幸福的烦恼。“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按照家里包包子的手法,所以这包子包得就挺大。”时至今日,小海霸的包子依然有碗口大小,孙健觉得既然大家伙都是冲着家常的老味道而来,就没必要为了控制成本把包子做小。“一般的大小伙子吃四五个也就饱了。”
这熟肉馅的包子一口咬上去首先感到的就是熟肉带来的味道,再混合韭菜的味,让包子的口感有肉的丰满却又不腻。事实上,除了能吃到“小时候的味道”之外,这大包子能够远近驰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口感上的独到之处。
孙健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很多市区的食客慕名而来,他们尝过之后对这种口感大加赞赏,时间一长就成了主顾。“之前有附近一家医院的几个大夫从我们这订外卖,尝过之后又推荐给了许多人,结果一个医院的大夫都成了常客。”
正如孙健之前所言,这熟肉馅的包子并没有什么“秘方”,无非是包子皮要暄腾,馅儿要鲜。如今,小海霸的大包子依然用老肥和面。“用老肥虽然时间上比较长,但是口感要好很多。”
而和馅的核心便是一个“鲜”字。“主要是用料新鲜。”孙健告诉记者,熟肉是每天早上炖好,隔夜的熟肉第二天是不能用来和馅的。
炖好的肉和韭菜一起都是现用现切,客人点一餐包子所用的馅儿都是在下单之后现和的。“如果把馅儿提前和好,可能一放一两个小时,口感就不一样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家的包子等待时间比较长的原因。“客人点包子时我们都会告诉人家,得等三四十分钟。”在和馅的过程中,几乎不加任何调料。“其实食材本身的味道和口感融合到一起,就已经很好了,加一些调味料有时候反而会遮住食材本身的鲜味。”文/摄新报记者邵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