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菜谱学做菜是很多人学习做菜的普遍方法,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照菜谱上做出来的菜却没有菜谱里面的好吃。怎样才能做得好吃呢?专家支招
且说看菜谱,他们从来不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而是认认真真地看,边看边琢磨,如同参加考试时的“审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为烹饪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菜谱只是用文字概括地表达菜肴所需原料和制作的主要过程,其中,有许多知识、经验、具体的烹饪技巧、带有美感性的技艺,是不可能通过简短的文字说清的。以前的菜谱只有文字,没有菜肴图片,现在虽然菜谱都配图,但也不能“照猫画虎”式的简单模仿。看菜谱做菜,首先是“看”,然后才是“做”。
面对菜谱,不要急于动手制作。先把菜谱,菜名、原料、制作方法、菜肴特色等,都要仔仔细细地看,边看边想,对实际操作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看菜谱时就想好解决办法。最好是把菜谱熟记于心,做到临灶时得心应手。不然,处于紧张状态的实际操作,就顾不得看菜谱了。
按菜谱做菜,虽然在选料、加工和调味等方面做得不错,但火候掌握得不准,也会出现炒菜不像炒菜,爆菜不像爆菜,该香的不香,该脆的不脆,失掉了菜肴的风味特色等,也不能菜肴质量。
炒豆芽菜、炒韭菜、炒蒜苗,火力不旺,就会“煮”出汤水;制作拔丝菜,熬制糖浆时,火力不旺,糖浆就会起砂,由液体变成粉末;煎鱼时火力不旺,就会粘锅。所以,火候在菜肴制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民间很早就有“三分技术,七分火候”的说法。只有多,多研究,多积累经验,才能渐入佳境,做到“火中取宝”。
菜谱里提及的火候,只是火势、火力的不同概念:旺火、中火、小火、急火、慢火、微火,这就如同使用调味品的“少量”与“适量”,旺火有多旺?急火有多急?小火和微火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同一道菜还要交替使用不同的火力?在菜谱里都找不到答案。但是,只要对菜谱看得多,看得细,也能看出使用和掌握火候的门道:
1.根据原料的性质确定火候。各种原料性质不同,质地有老有嫩,就是同一类原料,也有区别,如当年鸡与隔年鸡、蔬菜的根与茎。
2.根据原料的形态确定火候。原料经切配后,有大的,有小的;有薄的,有厚的;有完整的,也有零碎的。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火候,一般来说,小的、薄的、碎的原料,适于旺火速成;大的、厚的、整的原料,则应小火慢成。
3.根据不同性质的菜肴确定火候。“土豆烧肉”这道菜,应将土豆炸后备用,待肉烧到半烂时,再与炸过的土豆同烧,成菜时才能恰到好处。
4.根据不同的烹饪技法确定火候。爆、炒宜用旺火;炸、熘宜用中火;焖、煨宜用小火;吸收汤汁、酥烂、保温则宜用微火。
5.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火候。精炸的菜肴,因为不粘粉和糊,水分较多,要在火旺油热时下锅,然后改小火慢炸;而粘满面糊粉的原料,则应在油七分热时下锅,以免粉焦而里面的原料不熟。越是块大形厚的原料,越是要用小火慢炸,有时还需反复炸制。
菜谱里的原料,由主料、副料、调味料组成。在看好菜谱之后,决定选做菜谱的某一道菜时,就要从原料入手:一是有没有这道菜所需的原料;二是原料的质量怎样;三是怎样使用原料。这三点,都不能凑合,因为所用原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菜肴质量。
以最常用的白菜为例:“百菜不如白菜”,但也不是拿来白菜就能做菜。醋熘白菜、清炒白菜丝、凉拌菜心,必须选用白菜里层的中段和菜心制作,因为采用熘、炒、凉拌的烹饪技法,要求白菜脆嫩适口,白菜的其他部位,达不到这个效果。白菜的外帮,适于制馅或腌制菜肴;去帮的菜头部分,适于扒、烧、烩,制作奶油扒白菜、粟子烧白菜、烩白肉粉丝等菜肴;白菜叶,适于酿馅,制作清蒸菜盒、油煎菜卷,还可以做汤。
再以肉类原料为例:菜谱中的“滑炒里脊丝”,菜名已经指定了所需的主料里脊肉。里脊肉是猪、牛、羊大排骨下面的那一条瘦肉,也是最嫩的肉。这就必须严格按照菜谱进行选料,不能含糊。
很多名厨大师都得益于各种各样的菜谱。他们经常从不同版本的菜谱中,相互印证,研究同一道菜肴的制作。
只见老师先后打开《新编大众菜谱》和《菜谱》两本菜谱书,在“醋熘白菜”的制作方法里,前者写道:“将白菜外帮洗净,切成长约2.5厘米的菱形片”;后者写道:“将白菜切成小象眼块”。
老师接着讲:“这两本菜谱所说的‘菱形块’和‘小象眼块’都没说明具体的刀法。其实,菜谱也不可能把制作菜肴的每一个步骤都写得十分详细,这就需要看菜谱时细心琢磨,恰当地刀法。”果然,这位老师在他的《菜谱》“醋熘白菜制作方法”旁边写道:“将菜心去掉,菜帮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用刀斜削成菱形片。斜削,能使原料的破口面积加大,便于入味,比直刀切的效果好。”怪不得都愿意看他的菜谱书,从他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中,寻找菜谱之外的做菜诀窍!
“做菜,不能仅凭菜谱上的‘只言片语’。”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还向笔者讲起“油爆肉丁”这道菜的肉丁加工:“多数菜谱只要求把肉切成丁。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切了之”。应先将肉片切成1厘米至1.2厘米的片,再在肉片上削成十字花刀,还要切成和厚度相等的条,改成宽度相等的丁。这就不仅仅是“切”了,还有刀工中的“片”和“削”。这样加工出来的丁,才便于入味和快速制熟。
菜谱里,提及调味品,有很多“少许”、“少量”、“适量”之类的词语。那么,多少是少?怎样掌握适量的“量”?
按菜谱做菜,在调味前首先要搞清两点:一是要懂得调味料是为突出原料本味服务的,二是掌握好调味料的使用方法。
“好厨师一摄盐”,是厨行的名言。但这“一摄”是多少?在什么时机使用?最见厨师的功夫!其他调味料,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在编写菜谱时,对菜肴的投料标准,特别是调味料的使用数量,并不是用天平精确地计算出来的,而是根据实践经验估计的数量,因此也只能作为参考。
仍以“一摄盐”为例:清淡口味的放盐量,每500克肉,用盐量在12至15克之间,但这不是绝对值,用盐的多与少,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增量或减量。宽汁的熬菜、烩菜,在标准用盐量的基础上,应略有增加,而包汁芡的爆菜、炒菜,用盐量则应略有减少;菜肴所用的酱油、面酱、辣酱等调味料含盐,就需要改变用盐标准,进行减量。
菜肴有各种各样的味型。比如,“甜酸口”与“酸甜口”,只有细微的差异,就在于入口的一瞬间,味觉是甜压酸,反之,就是“酸甜口”了。“甜酸口”的放糖量要多于“酸甜口”,至于放多少,这就是好厨师“一摄糖”了!
原料加工阶段的调味,烹制阶段的调味,成熟后的佐料提鲜,调味方法不同,都是为突出菜肴的味服务的,特别是突出菜肴的主味。
男人冬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