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糕点秘方> 文章内容

莱芜糕点到口酥:擀摊炉烤而成 中餐中的西点

※发布时间:2017-9-2 16:36: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过度追求欧美饮食,披萨、热狗等成为市民日常餐饮的“常客”,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对于西餐的追求已经形成跟风之势,吃西餐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对于本土传统的糕点已经逐渐衰落的情况大多数80后十分知晓,儿时的味道渐行渐远,经过几番打听,本网记者从泰安肥城到莱芜张家洼,找寻到传统糕点面包、到口酥、月饼的制作。

  莱芜,古称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莱芜位于山东中部,如同齐鲁大地的一颗心脏,因地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有长勺之战,,折戟沉沙;近代有莱芜战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莱芜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镇国将军刘瑀、征朔将军李果、垦荒知县吴来朝、名医朱包蒙、诗人何兰华、画家李半残、历史学家王毓铨、散文家吴伯箫、导演吴天明……人杰地灵,大家频出。

  莱芜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寄母山、葫芦山、黄羊山、笔架山、三平山、山……峰峦叠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莱芜更有水,境内404条河流滋润大地,浪花淘尽,成败,古今多少蹊跷事,都随汶河水流中。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得了诗句,读得下文章,更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涵养,培育出朴实、厚道、聪明、灵透的莱芜人民,在每个时代的每个季节里,冬季温暖,春季晴朗,夏季凉爽,秋季金黄。

  莱芜,这座走过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诸多热情迸发或者默默无语的故事素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对话、去整理,去提升,担起责任,以飨可爱网友。

  即日起,大众网莱芜频道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莱芜背影》,旨在记录历史,文化,服务当地,。同时,谨以此表达:有一幅白描叫做莱芜印象,有一泓眷恋叫做莱芜记忆,有一种胸怀叫做俺莱芜有,有一个情结叫做大爱莱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过度追求欧美饮食,披萨、热狗等成为市民日常餐饮的“常客”,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对于西餐的追求已经形成跟风之势,吃西餐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对于本土传统的糕点已经逐渐衰落的情况大多数80后十分知晓,儿时的味道渐行渐远,经过几番打听,本网记者从泰安肥城到莱芜张家洼,找寻到传统糕点面包、到口酥、月饼的制作。

  莱芜传统糕点的制作工具多种多样,烤制使用的炉具也是传统的土灶,看到烤制土灶的那一刻,同样作为80后的本网记者对于传统烤制技艺衰落的原因开始有所了解。60后的陈玉平告诉记者,现在会做烤制月饼、面包、到口酥炉子的人已经很少,即便是做出来想要保持180℃到200℃恒温也很难。

  到口酥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耗费时间很长,再者,一次只能烤制20余个,产量很低,与之不成正比的是卖价并不高,现在市场在售的到口酥都是机器烤制,产量大、利润有。配料→调料→拌料→发面→制作生坯→加芝麻→装烤盘→烘烤→冷却→包装,其中配料十分考究,有面粉、大油(猪油、白糖625g、鸡蛋、麦麯或酵母,纯自然发酵,等面料醒好之后经过反复的揉搓,成色鲜亮后将其放入模具,然后进行按压,用面杖敲击模具,成型的到口酥便自行脱落,均匀摆放到烤盘中,然后稍等片刻放入炉中进行烤制,18分钟后,在180℃恒温中面饼开始膨化、龟裂、成熟,取出后冷却一会便可以进行包装,包装用的是现在很少见到的草纸。

  用草纸包好后,陈玉平在外包装放上一片红纸,然后用草绳进行缠绕,“之前平民家中很少吃到口酥,一般都是用来走亲访友,图个喜庆、富贵,之前王爷家都吃我们家的到口酥。”陈玉平说,她们家的到口酥制作传承到现在已经历6代人,“180多年的历史了,我现在经营的食品厂最早就是从作坊开始的。”陈玉平告诉记者,她们家糕点的起源来自一个偶然,随后给记者讲述了她祖辈的一个故事。

  陈玉平祖上有位太爷爷陈汝喜是个土陶匠人,在离家15里的刘家庄窑货厂做土陶,陈汝喜加班加点的干,有时赶连做饭的时间也没有。为了吃饭做工两不误,他就把从自家带来的面粉搅拌后直接放在窑炉表面烘烤成饼,倒是能吃上一口热饭。常年劳作的他患有咳嗽病,靠吃桃仁止咳。可一旦忙活起来,就忘记食用。一天装完窑炉,陈汝喜忽发奇想,把桃仁用蒜窝砸制成粉,掺在面粉里面烤成饼,这样食用不仅口感好,而且治疗咳嗽疗效极佳。由于桃仁味略苦,他又在面粉中加入鸡蛋、糖、盐等各种口味,吃起来香甜可口。

  同作坊的窑工见他烤的饼子焦黄,争着品尝,纷纷夸赞。就说:“老陈啊!你这饼子比大桃酥还好吃呢?”陈汝喜笑着说:“那是,我这饼子比当年康熙爷吃的‘到口酥’还要好呢!哈哈哈哈”窑工玩笑地说:“老陈,你做窑工太屈才了,要是开个糕点作坊,肯定赚个大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窑友的话点醒了陈汝喜。他的祖上曾开过糕点作坊,有些糕点的做法他都知道。经过一番筹备,陈汝喜在村里开了一座糕点作坊,取名“老陈家糕点作坊”。

  自此之后,陈家的糕点制作一直传承至今,但一直是男丁间传承,直到陈玉平1988年结婚时发生了改变。陈玉平上有两个哥哥,自幼都跟随父亲学过糕点制作,但是都没有下来,反而是陈玉平这个女孩子整天看哥哥们做硬生生把制作方会了。1988年,陈玉平结婚,没要嫁妆,只跟父亲提了一个要求,“两个哥哥都有自己的工作,咱们家的糕点制作给我当嫁妆吧。”两个哥哥没有提出任何意见,父亲便一口答应,一直到现在,陈玉平把传统的糕点制作不断改善,制作出多种口味,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一家食品公司。谈及今后的打算,陈玉平告诉记者,“老手艺都快丢了,我想建个博物馆,把每个过程都给起来,把糕点制作永远传下去。”

  推荐:

  

关键词: 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