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可以说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东西,从幼儿园午睡起来后的那一餐,到现在工作时总习惯叫的下午茶,点心成了一座时间的桥梁,在“吃点点心垫一垫”的时候,就把时间轻轻地从中午挪到了晚上。如今的幼儿园里西式点心和中式点心混杂上阵,改善了孩子的口味,带出了我们的记忆,却也为之增加了一层淡淡的怀旧,毕竟在我们小的时候,吃的点心可都是传统中式款,只不过如今,想要吃到小时候的点心味道,实在有点难。
如今要在上海街头找一碗赤豆糖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就算是家里,也常常因为觉得麻烦而并不乐意做这种特别受小孩欢迎的点心。更何况在东西饮食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糖粥怎么看都有点儿落伍。
但味蕾的记忆却时不时地会闪现出一些片段让我们怀念。作为一款地道的江南点心,赤豆糖粥的记忆大概有些久远,毕竟吃糖粥常常是在幼儿园做的事情,午睡起来穿好衣服,排排坐着之后,老师就会分发这种甜甜的味道。
赤豆糖粥要好吃,赤豆羹和白粥都非常重要。最常见的做法是先把赤豆挑好放在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等豆子吸饱了水之后,再放到锅里用大火烧开、文火慢煮,直到赤豆起沙却又不至于豆壳飘散方为好。由于需要和白粥一起混合,因此赤豆羹的水量控制也相当关键,水多则稀,水少则稠,经验在这里便显示出了重要性。白粥的熬煮也是异曲同工,水量的多少、是否混合糯米以增加黏稠度和口感、熬煮的时间等,都构筑成了一碗好粥的基础。
如果想要吃一碗好的赤豆糖粥,但又不想自己在家里开伙,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大概就是坐火车去苏州,寻找那个在皮市街花鸟市场门口摆了好多年的潘玉麟糖粥摊。从糖粥、赤豆小圆子到桂花酒酿圆子,这个老夫妻俩共同合作的小摊,有的不仅仅是传统好味道,还有相濡以沫的温情在里面。
烧卖好吃吗?这个答案很难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东西特别管饱。读书的时候来不及吃早饭,学校附近的早饭摊上买上两只,稀里糊涂地塞到肚子里,能让你撑到第三节课结束。一只真正的好烧卖的皮子得薄,毕竟大家更想要吃的是皮子里面那调味正好的馅儿,但又不能厚,一厚就会改变口感,烧卖也不能在笼屉上蒸得太久,否则皮子塌了坨了,吃下去满嘴浆糊感不说,就连馅儿也会变得有点水,彻彻底底地变成鸡肋。但光是皮子薄也不够,糯米、肉末、香菇丁这三者的比例和口感调和也是相当有讲究,到了笋上市的季节,烧卖里不加点笋丁,简直就是对不起这个季节的恩物。
好吃的烧卖有吗?当然有,只是特别耗时间而已,想要好好做一笼烧卖,没有两个小时可不行。华妈妈是做烧卖的高手,在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在虹桥中学门口摆了一个烧卖摊。后来,华妈妈去了家饭店上班,慢慢跟着后厨的点心师傅“偷师”,从和面、烫皮、擀面,一到拌馅儿、炒料,再到捏制、上笼,一费的心思也不比学生考试来得少。技术学会了,之后的也是个,毕竟家里还有女儿,做得让她满意才是最重要的。“一切口味听女儿的喜欢,现在么也要看看外孙女的喜好了,”华妈妈笑着说,“当然咯,现在烧卖也要拿出去卖了,有点‘私房烧卖’的味道,所以口味也要考虑大众的喜好。”
因为喜欢吃的人多了,华妈妈的烧卖也弄出了名堂经,从“朋友圈销售”了品牌化之,这名叫“一只宝”的烧卖从使用的酱油、香菇、猪肉,乃至最基本的糯米都要精挑细选,甚至有些还用上了有机产品。“烧卖要好吃,蒸也很重要的。外面卖的烧卖很多都是蒸好了还放在蒸笼里的,就是为了让你们买到的时候还是热的,但实际上口感已经一塌糊涂了,”华妈妈说,“要好吃,就得现蒸现吃,一般上笼蒸12分钟,拿下来以后趁热吃,味道才好。”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小馄饨并不是一种行将退市的小吃,毕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你总能见到各种各样打着“老上海传统风味”的饮食店,里面也总是不会缺少三鲜小馄饨,但我们想要讨论的,却并不是这种三鲜小馄饨的味道,而是记忆里,总是在礼拜天早上才能被大人带出去吃一顿的砂锅小馄饨的鲜美。
卖砂锅小馄饨的小摊永远热气腾腾,摊主面前的炉子永远是双数,并且一刻不停地有砂锅被端上提下,砂锅多多少少是有些破损的,但保温的效果一样好。摊位旁边总归有这一大锅骨头汤,这是砂锅小馄饨永远比别的种类小馄饨更鲜美的原因之一,当然,洒在小馄饨上的榨菜末、虾皮、紫菜等也构成了鲜味来源,少不了的还有葱和香菜,这独特的香气亦是构成记忆的重要部分。
小馄饨是所有的关键。这不是沙县小吃里的那种肉质扎实的口感,而是透明皮子里绽放出的一丁点儿粉红,你总是不能轻易地吃到一大口肉的,但却可以感觉到鲜肉和馄饨皮子两种不同的口感交融在一起,一个带点儿咸鲜味道,有点儿小小的弹性,另一个则向丝绸一样,跐溜一下就能滑到喉咙里,再伴随着“哎哟哟,烫死了!烫死了!”的叫声,或者“嘶嘶”的喘气,以及大人们无奈又心疼的,“叫你吃慢点不听!”
现在愿意做砂锅小馄饨人家也是越来越少,毕竟所有的成本都在涨,一个砂锅坏掉就是十几二十块,但小馄饨的价格却并不能水涨船高。如果你想要在上海吃到一碗还算是有着过去味道的小馄饨的话,那么威海上的弄堂馄饨或许可以满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