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早餐一般吃什么?有没有听说过上海早点界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其实把这四样价廉物美的早点戴上如此桂冠,顶多也就二十来年光景。
今天是“上海发布·享读”栏目的第14期推送,让我们翻翻百年前的上海老画报,听听“大饼油条”的前世。
先讲讲大饼。一百年前的大饼用的还是自己的俗名——塌饼,在塌饼这个名头下又分成朝板、盘香、蟹壳黄和瓦爿等四种。朝板今名长大饼;盘香便是大饼的主流——圆大饼;蟹壳黄如今另立门户,和大饼分属不同的“层次”。
“塌饼司务好生意,做成烘入饼炉里”,一百年前的朝板、盘香和蟹壳黄都是塌饼师傅一手搞定。除三种外还有一种瓦爿,据说销也很好。现在上海街头巷尾的早点摊做“四大金刚”,尤其是大饼,手艺和从前多少有点不同,能做正盘香的不多,能烤蟹壳黄更加难得。
油条和大饼是形影不离的“兄弟”,这在《点石斋画报》的茶馆图中已经初见端倪。但早先街头小贩却让它们分居两地。1909年《图画日报》中的《卖油炸桧图》,画的是头顶盛油条竹盘的小贩。据说南宋奸相秦桧害死了岳飞,后对秦桧,拿面粉做个模型放在千年沸油里炸,供万人来咬嚼。
顶在头上卖的油炸桧,自然不能吃热的,因此会炸得更松脆,就像现在的回锅老油条。晚清上海有个新戏叫《查潘斗胜》,戏中的查三爷本是富家子,吃喝嫖赌花光了家产,只好以卖油炸桧为生。而油条是现炸现吃趁热吃的,最好包上大饼或者粢饭一起吃,口感层次丰富。
街上卖粢饭现在盛在什么容器里,好像并不讲究,大多用的是木桶。但一百年前蒸粢饭的桶,却要高得多,呈上大下小的圆台,桶的下面生炭火可以保温。粢饭可以包油条,也可包白糖,这点和现在一样,香糯的粢饭非常适宜清晨出门的人充饥。
现在上海做磨豆腐的生意人,卖豆腐的同时会兼卖豆浆。100年前的《图画日报》第204号中的《磨豆腐》一文说:“半夜三更磨豆腐,豆腐司务叹劳苦。开店娘娘来帮忙,豆浆磨出无其数。腐浆滴滴淋磨床,豆渣累累堆磨旁。开店娘娘磨得气力乏,阿要沸汤吃碗豆腐浆。”
不过,一百年前拿豆浆做早点的还很少,“四大金刚”当时还没有成为一条生产链,只有等到一个小型的饮食店出现,这四样点心才风云际会地走在了一起,特别是四五十年前,食物供应匮乏的时代,这些个经济又实惠的早点最能够满足工人学生的需要。
有网友称粢饭糕是上海早点中的“小金刚”,虽然只是个笑话,但早点摊上很少没有粢饭糕的。《画报日报》说“热吃嗒牙齿,冷吃滋味高”。百年前吃粢饭糕和今天还有点不一样,小贩备有玫瑰酱,以酱蘸之入口香。
冷拌面也一直是上海人喜欢的面食,早晚都可吃。“莫说浇头一点点,酱油麻油豆芽菜,拌成请把滋味辨。也有喜欢加辣火,越辣越鲜易下肚。”可见吃拌面的几项基本原则,过了一百年也没有。
读这些俚言俗词,你是不是也和小布一样,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一百年前上海的街头,品尝到了那时的美味小吃。而今,虽然有了更多的美味,但是这些传统的点心,还是过一段时间就想尝尝,就像去拜访老朋友一样。
今天是阅读类专栏“享读”的第14期,本栏目由上海发布和市新闻出版局合作,推荐好书给大家,每周六和你见面,享受好书、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