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左眼跳
8月20日,中队两架歼11战机转场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军用机场,参加“和平-2018”上合组织国联合军演。俄罗斯中部军区称,演习期间飞行员将演练向备用机场转场、掩护开进线上的部队、人员机降、进行空中侦察以及对地面目标发起导弹打击等科目。(来源:DS北风)
新浪军事深度:近日,中国空军于社交上放出了一组战机保障演习的照片,其中有一架歼-11B战斗机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引起了军迷的广泛关注:因为这架歼-11B是在去年九月央视首度透露歼-11系列将投产第七批次新机之后,首见于面前的首架新造歼-11B第七批次实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实锤落地”。
在外媒口中,这款可能于2016年或2017年重新投产的飞机被称为歼-11B2,在航电系统上稍加修改,以适应中国空军的新需求。但相较歼-11D和歼-16对歼-11平台所作的大幅度改进,歼-11B2的“小打小闹”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比方说,在歼-16上大放异彩的各类防区外对地打击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歼-11B2的航电系统就很有可能难以胜任,而歼-11D所具备的新型雷达系统,也很难在歼-11B2较小的机头中安放。那么,为什么在有了“全能战机”歼-16和“超级歼11”歼-11D,甚至是来自俄罗斯的苏-35之后,中国空军还要再重启歼-11B的生产呢?
首先,在中国空军全面接收并评估性能优异的苏-35BM之后,仍有不足的歼-11D已经转入技术储备。在这样的前提下,若是为了替代中国空军装备序列里的第二代战斗机,如歼-7和歼-8以及歼轰-7早期型,那么空地兼备的歼-16、颇具四代机特征的苏-35BM以及价格较低但空战能力强悍的歼-10C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事实上,歼-11B的复产并不是为了取代旧机,而是要补足军改之后空军作战单位的差额。在军改之前,中国空军航空兵部队和海军航空兵部队的编制是师承苏联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航空兵师下辖3个航空团,每个航空团再下辖3个大队,每个大队有8架战机。
这个编制从数量上看并无问题,但单个航空团的装备是基本相同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装备机或战斗轰炸机的航空团和装备战斗机的航空团训练几乎隔离,协同训练要在师的框架下进行,很容易在战时出现“各兵种单打独斗,各打各的”的情况。
因此,在空军团直接变更为合成旅,混编入能够对地的战机之后,单个旅即可在战役层面上“独当一面”,并且能够迅速转场,快速部署,不像以前单个型号的航空团转场至兄弟场站就必须“自带后勤”,今后每个场站都能所有型号的战机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在单纯的战机数字上,航空旅下辖的大队数量由原来的3个变为4-5个,这是最为直观的变化。那么,编制数字变大了,战机也就要跟进扩充。
而原本装备歼-11B战斗机的航空团,在军改之后就不免要面临战机数量不足员的问题。更由于中国空军同期还要汰换数量不小的第二代战斗机和少量第三代战斗机,歼-16较为昂贵的价格就成了问题。
由此,生产一部分的歼-11B2,在适应现有部队训练指挥体系的同时,朝着大队-航空旅的合成作战的模式接轨,以最终满足中国空军的需求,也就成了意外之中的必然。(作者署名:利刃/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