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夜宵秘方> 文章内容

10分钟就能做好的常见贝壳一看就会!

※发布时间:2017-10-21 10:21: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今借助发达的物流之力,不靠海的居民们也可以享受新鲜的海鲜了。

  两周前,漫长休渔期结束了,海边的居民又恢复了靠海吃海的日子。今年的休渔期比往常延了一个月,在无鱼可捕的100多天里,近海养殖的贝类是渔民们餐桌的主角。

  从海边城市来到,每每吃到鲜活的海鲜时,我都会发自内心地赞美现在的物流技术,扇贝、花甲、黄蚬、蛏子、海瓜子这些常见的贝类在非沿海地区已经很容易买到了。

  贝类品种极其丰富,但除了血蛤、生蚝等个别品种有特殊味道,以及带子、鲍鱼这种主要吃口感的品种外,剩下的味型大多是接近的,按说做法有很高的互通性。只是凡事都怕认真二字,如果按照体积、鲜甜度、口感韧性等三个维度进行划分,不同贝类会在这三个维度坐标系中占据不同,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推荐做法”。

  黄蚬韧性适中,鲜甜度比较高,辣炒、姜葱炒、清蒸都可以,但由于壳比较厚重,所以个人最推荐的还是煮汤和蒸蛋。

  黄蚬易熟,沸水下锅没两分钟口就会完全张开,捞走浮沫就可以上桌了,丝瓜、冬瓜、豆腐都是不错的搭配。做黄蚬蒸蛋时,记得黄蚬肉要飞水张开口后连着壳下,黄蚬熟后会有汁水溢出,遇到蛋液会被牢牢锁住,用牙齿把壳上蚬肉连着水蛋一口刮下,又滑又鲜。

  花蛤又叫花甲,是物美价廉的品种,价格大约只有黄蚬的一半,肉嫩、鲜味较淡、肉粒相对较小,有人还描述它有一种泥味,属于“吃味道”的品种,适合爆炒。

  价格厚道,搭配的调味方式又特别普世,因此花甲也就成了往内陆地区渗透最深的贝类品种了。姜葱、豉汁以及辣炒是最常见的,最近两三年,花甲粉流行于湖南、四川等地的夜宵大排档。

  街边小贩方便用锡纸包裹,炒香蒜蓉小米椒后放入花甲,再加汤煮粉和金针菇。吃鲜辣食物最讲究锅气,所以湘菜都常常连着锅跟炉子一起上。据说作家阿城每次去餐厅吃饭必选离厨房最近的座位,要不然就觉得特别亏,宵夜更如此,要的是热闹,吃的是刚刚出炉的热腾。

  蛏子最鲜最嫩、腥味少且壳薄肉厚,重油重盐的辣炒就显得暴殄天物了,蒸着更为合适。吃蛏子的祖师爷福建人民有种做法叫做插蛏,取一个深碗或者竹筒,把蛏子竖着一根根插满,倒入些许老酒撒点姜丝和盐上火蒸个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除了最常见的清蒸和葱油蒸,用一些咸鲜口感的腌菜蒸也特别好吃,比如菜脯、冬菜、橄榄菜。街头常见的蒜蓉蒸也不是不行,但总觉得不能与蛏子的鲜味相得益彰,不太推荐。

  前两天我特别想吃蛏子,下班后去一家以此为主打菜的餐厅,结果被告知错过了蛏子最肥美的七八月。餐厅对出品略有挑剔,主动下架了自己的招牌菜。好在海鲜市场中还能觅到蛏子的踪迹,第二天买几斤回家自己动手做了一桌,了了心愿。

  蛏子壳薄易碎,如果决定爆炒,最好不要连壳一起下锅,以免不留神吃到碎壳渣了心情。蛏子先飞水,然后把肉一个个从壳上掰下来,留一部分壳放盘中垫底会显得更加好看。如果再讲究点,还可以把表面的和肚里的消化器剪去。

  海瓜子和薄壳按说分属两种不同的贝类,但我基本把它们定义成一类食材。虽然我知道这样归纳可能会招致潮汕地区老饕的,但他们个头、口感、鲜甜程度过于接近了,指甲盖大小炒满盘也吃不饱,定位成餐前或者宵夜的零嘴可能更加容易接受。

  海瓜子也属于“吃味道”的东西,做法可参考花甲。陈晓卿老师几次推荐炒海瓜子的最佳伴侣是九层塔(罗勒),习惯那种香气的朋友不妨一试。海瓜子肉太小,飞水后壳张开就差不多熟了,因此下锅炒的时候快速翻炒两下调味后就需要马上起锅。

  与宵夜市场的霸主小龙虾相比,海瓜子同样味重、堆着满盘特别热闹又偏偏吃不饱,甚至比小龙虾还多了些鲜甜。我猜想,若不是运输养殖的难度,海瓜子完全可将小龙虾的地位取而代之。

  1、吃海货最怕不新鲜,鱼虾蟹的鲜活程度就能分辨,但是贝壳一旦受到惊吓把壳一闭,仅仅凭借就无法区分死活了。专业海鲜酒楼会有一些办法,比如贴着耳朵晃动听声音是否沉闷,但这对于不是每天与海鲜打交道的人来说有些困难,所以家庭烹饪时最牢靠的办法就是飞一次水,口张开了就安全,如果口紧闭的就需要掰开来看一下,挑出坏了的贝壳再下锅。

  2、贝壳生活在泥沙之中,食用之前必须要把里里外外清洗干净,外壳容易清洗,但是肚子里面的东西就有点麻烦了,唯一靠谱的方式就是在淡盐水中静养一段时间。因为买回来之前贝壳就已经在市场中养着了,所以买回来还要吐多久沙其实不容易确定,需要中途多换几次水看泥沙沉积的情况。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