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写了各种食材的选择和储存,那是下厨的最基本准备。一个备满各种食材的厨房会让里很温暖------拉开冰箱,里面是干干净净的鸡鸭鱼肉蛋,菜篮里有紫的茄子、绿的菠菜、红的番茄、黄的南瓜.........只要烹饪得当,无论是蒸、煮、煎、炸,还是烤、烹、烤、炖,食物就会把它们最靓丽的一面表现出来,把最美妙的味道奉献出来,厨房的花样年华是美的,且可以不断变化不断翻新。
说正题前我想说几句废话。经常有姐妹们和我说起她们下厨失败的“悲惨”经历,然后断言烹饪太复杂了,学不会了。这种情况下我若说烹饪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是正常的女人就能学会,似乎有影射人家弱智之嫌。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烹饪既简单又不简单。
说它简单,是因为烹饪就是一件最家常的事。我们外婆、妈妈那代人,都没有受过什么刀工、火候、营养等专业培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们用最有限的食材,为我们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再往前追溯,南北朝时期,就很强调妇女在操持家庭饮食生活上所起的作用。《颜氏家训 治家》有云:“妇女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到了唐代,新嫁娘三日后就要亲自下厨,展示自己的持家本事。有诗为证:“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在古代,女子习厨不过是女人必须遵守的家训,完全不需要特殊学习。这很多美味,都是来自民间。烹饪虽然是技术,却未必要十分严谨严格。一百个厨娘可能做出一百种口味的红烧肉,吃上去都可能不错。生活中的主妇不必成大师,只要做出家人喜欢的饭菜就是最好的。
说它不简单,是因为烹饪首先是门技术,厨房里的操作至少应该包括物理学、化学、营养学等专业学科。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是讲为什么烧菜最后粘稠的汤汁味道会很鲜美,作者说那是因为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加热后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应叫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会产生大的黑素,还有好多中间体,包括还原酮、醛、杂环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为食品提供了宜人的风味和诱人的色泽。读到这些我当时就晕了,觉得自己就是个“文盲”耶。烹饪还是艺术和文化,尤其是中国烹饪,既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觉的美,从而使人们在饮食之中得到物质与交融的满足。中国的老话说:民以食为天。想想,一件如天大的事,肯定是复杂的不简单的。当今最好的厨师多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法国有蓝带,中国有蓝翔 !
说了这么多废话,那烹饪到底是简单还是复杂?做起来是难还是不难呢?借用的话就是:在战略上要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接下来咱就讲讲“战术”问题吧。
咱普通家庭的厨房经常备的也就是些鸡鱼肉蛋及各类干菜、青菜等,烹饪方式不外是蒸、煮、炒、炖、煎、炸、烤。不同的食材有着自己的特性,合适的烹饪方式才能做到好吃、营养。
先说各种肉类,除了回族家庭,一般家庭日常吃得最多的是猪肉。猪肉:性微寒,除了不能生吃外,几乎所有的烹饪方式都适用。东北的猪肉炖粉条、锅包肉、溜肉段,上海红烧肉,四川水煮肉片,湖北粉蒸肉、山东酥肉,好吃得难分伯仲。这一种食材,横跨东西南北,口味随你喜欢,方式随你调理。尽管太多的营养大师说吃猪肉不利于健康,但无疑,它有一个相对亲民的价格,让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还消费得起。只要冰箱里还有几块猪肉,咱心里就踏实了,就算没有别的东西,搭上点葱姜,用肉也能变出好多个菜来。猪的里脊用来滑炒、梅肉适合红烧、前槽切碎做肉丸..........猪肉应该是最好“驾驭”的一种肉类。牛羊肉、鸡肉的烹制方式与猪肉稍有差别,却也是同理。
其次是各类水产品,一般家庭吃得比较多的就是鱼了。新鲜的河鱼适合整条清蒸,如果有耐心和时间也可以做水煮鱼片、鱼丸。冰鲜的鱼适合红烧或油煎。贝类、螃蟹等如果新鲜,原味清蒸清煮是最好的选择。至于鲍鱼、海参等高大上的东西一般家庭不会常备,学上诸如蒜蓉蒸鲍鱼、葱烧海参等一两道经典的做法,关键时刻就能“唬”人了。我觉得家庭里最能变出花样最上得了台面的水产品是虾,可以带皮白灼,可以开边蒸,可以去皮炒虾仁,煎虾排。
再说干菜,任是什么木耳、银耳、黄花、香菇、竹笋、梅干菜,泡发完都能够“青春重现”,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烧、炒、炖、拌。一般来说干菜最好配肉烧,就算没有肉也最好有些肉汤来煮。不过也有例外,像木耳、银耳等泡发后用水煮了也是可以凉拌或素炒的。
然后是各种豆制品,尤其是豆腐,简直就是万能食材,可凉拌、可红烧、可炒、可炸、可蒸,可以和差不多任何菜搭配在一起。豆腐能做出的菜包括:鲫鱼炖豆腐、小葱拌豆腐、皮蛋豆腐、锅塌豆腐、鸡刨豆腐、麻婆豆腐、豆腐丸子等等。
最后是各种蔬菜,厨房里的“主力军”,有适合生吃的,如黄瓜、青椒、西红柿、生菜。生食的青菜因为未经烹炒,不仅营养丰富,还了其原有的色泽和味道,是餐桌上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有适合清炒的,如茼蒿、韭菜、苦瓜、豆芽、百合。有适合各种烹饪方式的,如土豆、茄子、大白菜、萝卜。各种蔬菜中我爱死土豆了,可以发挥人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烹制可炒、烧、煎、蒸、烤、炸、拌,形状可是片、丝、块、条、泥。想简单就来个炝拌土豆丝,想复杂来个焗芝士土豆泥,想下酒来个孜然煎土豆.......
食材的搭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关乎一道菜品的口味、营养、美感等。清人袁枚把配菜比喻为“相女配夫”,说是要“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方有相合之妙。”大才子金圣叹被处斩立决,死前给儿子留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死而无憾也。”如此绝笔,在中国历史上堪称首创。足见食物的搭配是多么的重要。
第一,传统继承:家常菜就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大多数人搭配做菜都是跟妈妈学会的。荤如牛肉炖土豆、牛肉炖西红柿、牛肉炖萝卜、小鸡炖蘑菇、酸菜白肉血肠、鲫鱼炖豆腐,素如尖椒干豆腐、鸡蛋西红柿、地三鲜等。这些就是老辈留下的经典搭配方法,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也自有科学道理,要么互相提味,要么互相补充。祖祖辈辈是“吃它千遍也不厌倦”。
第二,学习借鉴:如果忽略食品安全的问题,现代人在饮食上要比过去的人幸福好多倍,我们有太多的机会外出品尝各种美食,旅行的一个最要内容就是去吃当地特色菜和小吃,边走边吃已经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最开心的事情。即使不去远行,咱口也有各种风味,天南地北,N多菜系,任你吃喝啊。有心的人就不能白吃啊,边吃边品边琢磨,回来就可以变成咱家的一道“家常菜”了。前年我去海南同事家玩,就跟她学会了做“木瓜排骨汤”,这样的搭配原来是从来没有去想过的。相信很多人都吃过那道“豆豉鲮鱼油麦菜”,倒退三十年回去,豆豉、鲮鱼罐头、油麦菜这三种东西我都没吃过,现在随便一个成规模的超市,这三种东西都可以买到。同理,我们就可以把饭店里的好多菜品的搭配方法都复制到咱家的餐桌上。
第三、敢于创新:中餐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意搭配,大胆创新。在我的姥姥家营口鲅鱼圈,就有一种很奇妙的吃法,海蟹炖茄子,同样还是辽南,盘锦的大洼有好吃的河蟹炖南瓜。我不知道这些菜是不是某位厨师(或主妇)一时兴起的搭配,然后就创造出了一道美味。我几次去上海都吃到一道菜“四喜烤麸”,是用木耳、黄花、香菇加烤麸烹制而成,那是一道可热吃可凉吃的菜,我很喜欢。在北方烤麸比较难买到,就是买到我也没学过如何处理它。我就试着自己炸了豆腐泡代替烤麸,同样配上木耳、黄花、香菇烹制。吃过的朋友都“点赞”,成了我家宴的一道保留菜品。更多的时候,我们真的不必拘泥于什么框框,厨房里随便找些菜,切了,有香味的散味,没香味的借味,配上点肉片,加上葱姜,一顿胡炒,然后给它起一个好吃的名字,没准就自创出一道好吃的菜了。比如咱东北的乱炖,说是“乱”,但其实也很有章法,好比散文,形乱而神不散哈。
这是俺家狐狸用手机传给我的照片。照片中的菜是他自创的“请君三思(丝)”,用鸡汤煮豆腐丝、火腿丝、金针菇。
啰里啰嗦的写了一大堆,不知道会不会对人有所帮助。现在电视、网络上的美食节目、美食专栏多到“泛滥”,那里才是“高手云集”呢。关于烹饪的知识比我讲得要透彻、具体、生动。热爱烹饪的朋友们都可以看一看。我就很喜欢看各类美食节目和美食专栏,然后尝试着做。看了日本电视剧《深夜食堂》学会了做“厚蛋烧”,看中央台“舌尖二”,学会了做“洋芋擦擦”。
关于如何做出好吃的菜,我觉得还得借用的一句话,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我们也要在烹饪中学习烹饪。要敢想敢做。我家厨房开始也不是“花样年华”,各种美丽的食材经常被我“”得。经过些实践、经过些失败,把食材当成有生命的东西,了解它们的习性,与它们交朋友,慢慢就可以在厨房里得心应手了。认真想想,人生也是积少成多,厚积才能薄发。厨房哲学原也是人生哲学啊。
咱又不想成烹饪大师,就是想做个快乐的煮妇,好好的“喂人民服务”。我能!你也能!一切皆有可能!!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