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诗词中就常见「消夜」一词,可查到的最早记录为唐代方干诗作《冬夜泊僧舍》中的“无酒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饮食,每日几餐,每餐的时间,每餐多少都颇为讲究,不仅早中晚三餐不缺,在三餐之外还喜食甜食瓜果。
但在唐代以前,古人是不喜夜间的,也就没有「消夜」一说。后来人们开始广泛地用吃食来“夜晚”,「消夜」这一说法就流传开了,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味「消夜」。(看来是祖们的“吃货”本性按捺不住了~)
从清代开始,「消夜」一词有时又写为「夜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三人点起灯来,打点夜消”。之后「夜消」一词也偶见于其他文学作品中。
由于「消夜」是深宵小吃,而我们有些吃食又以“宵”为名(如“元宵”),因此现代便演变出了「宵夜」「夜宵」这两种说法,这也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两种。
但同时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根据《现汉》凡例中解释,不同写法的词语有推荐词形与非推荐词形之分,在《现汉》中的处理表现为:
因此,「夜宵」「消夜」为《现汉》推荐词形,「夜消」「宵夜」为非推荐词形。(大概意思是「夜宵」「消夜」才是“认证”的“权威用词”?)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