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美食菜谱> 文章内容

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国美食文化

※发布时间:2017-8-27 22:53:4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传统美食逐渐被日本料理、韩式料理、越菜等外来菜系所代替,小时候吃过的美食也逐渐退出我们的视界。是不是每每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呢?现在《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的传统美食搬上荧屏,希望我们的美食文化得到传承。

  5月22日晚,《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了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其中,来市的靖江蟹黄汤包、兴化龙香芋两道美食也在节目中惊艳亮相。

  这两道美食是如何与《舌尖上的中国》结缘的?原来,该纪录片第七集导演杨晓清之前担任CCTV7《乡土》节目编导时,与我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协会有过接触,对我市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印象深刻。在筹备新一档美食节目时,杨晓清自然也想到了泰州。去年5月份,她与市老行当文化研究与协会会长龚为取得了联系,龚为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本报的记者。经龚为推荐,摄制组最终选择拍摄蟹黄汤包和龙香芋。

  杨晓清后来回忆说,泰州是一座水城,经济发达,还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的种植养殖模式,这在全国都非常难得。而蟹黄汤包和龙香芋这些美食,源自传统又颇具地域特色,给节目组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功能是反映中国的变化。“在最后一集里,兴化种芋头的夫妇,他们是最后一代种芋头的了,这种生产方式就要消失了,这正是需要记录的一个正在变化中的中国。”

  在5月22日央视的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兴化50岁的老农夏俊台头顶着草帽、哼唱着兴化谭梅五更小调在垛田中悠然出场的形象,把浓郁而淳朴的兴化风情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那一集后,老夏就成了的“名人”,常常有人围着他问长问短。

  “这次央视真让我出足风头了,村里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夏俊台告诉记者,如今,不单在村里,他走到哪都会有人认出他。每天早上,他的“必修课”是去城里的早茶店喝茶,最近一坐下来总有不少人和他打招呼,跟他反复聊起关于芋头和节目的话题。

  一个平凡的农村大伯,是怎么被央视摄制组看上的呢?夏俊台总结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农民的手艺我都会,很多农民不会的我也会”。确实,他不仅是种芋头的好手,捉鱼、烧菜、画农民画、唱兴化小调也都样样在行。也许正是拿手的东西多,所以镇里才把他向摄制组推荐,没想到摄制组一看就中意了。

  “前几天,我接到农业大学领导的电话,说在电视上看到我们的芋头,特别感兴趣,想近期到垛田考察一下。”老夏说,对方还说,如果合适的线亩的土地种植龙香芋,把这个特产卖到全国。

  令老夏更没想到的是,如今,连他的儿子夏建雄也沾光了。夏建雄是兴化一家饭店的厨师,现在每天都会有人点他烧的芋头红烧肉,盘盘抢手。

  昨天,记者与龚为联系时,得知不久前,上海《外滩画报》特意赶来给他做了期人物专访,话题正是从《舌尖上的中国》说起的。

  在接受《外滩画报》的采访时,龚为回忆说,他是地道的水乡兴化人,接到摄制组请其推荐华东地区美食的请求后,他一下子就想起家乡特殊的农耕景观垛田,以及特有的龙香芋。龙香芋虽广受当地人的欢迎,但人们对种植它的艰辛过程却知之甚少。

  “央视是个广阔的平台,能把我们家乡的特产和美食推荐到这个平台上展示,也算是我对家乡哺育之恩的一点回报。”龚为说,多年来,他在宣传泰州老行当等特色文化的领域做了不少尝试,深知地方美食的加工、烹饪技法本身也是一种老行当,同样需要发扬光大。这次成功的尝试,给他树立了信心,也为他继续传扬老行当文化,为泰州今后打造“老行当之都”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我了解,下一步,央视有意再次聚焦泰州,为泰州美食拍摄一部专题片。”龚为透露,在节目中,将围绕“水城慢生活”的城市生活主题,突出表现茶文化、早茶文化和美食文化中的故事。届时,包括鱼汤面、干丝、草炉烧饼、“三鲜”(江鲜、湖鲜和河鲜)以及兴化大闸蟹等一大批泰州地方特产、美食,有望再次央视屏幕,让全国人民了解泰州,品味惬意的“水城慢生活”。

  推荐:

  

关键词:中华美食菜谱